">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文艺青年  >> 查看详情

鸡年话吃鸡

分享:

鸡年伊始,难免要写一写鸡。写鸡的什么呢?“金鸡迎春”“闻鸡起舞”等等吉祥话和掌故,春节期间大家也听了不少了,这里不再多说。今天我们唯独来谈一谈――吃鸡。

中国自古讲“六畜”。“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鸡以禽类之身跻身其中,可见古人对鸡的重视。鸡体型小,对空间要求不大;易喂养,自己去地里刨虫子就能长大,是“六畜”之中养殖门槛最低的,又兼“一鸡多能”,公鸡打鸣,母鸡下蛋。一户农家穷困时或许养不起牛,甚至可能猪也养不起,但只要还有个能遮风挡雨的房子,至少也能在屋檐下养几只鸡。同时,鸡也很可能是“六畜”中为人类提供肉食最多的一个。 农业社会里,猪牛羊都是大事,工序繁杂还需有壮劳力,鸡则简便易行;保鲜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一只大牲口需召集众人分食,或者腌制保存,但鸡宰一只,一两顿即可吃完,不会浪费,很适合一家人日常打牙祭、招待客人,或者老幼病弱补补身子。故而先民的肉食供应,鸡居功甚大。

国人擅长将鸡烹饪成各色美味,中华名菜中以鸡为主料的简直不胜枚举。江苏叫化鸡、四川口水鸡、重庆辣子鸡、大盘鸡、海南文昌鸡、云南气锅鸡、德州扒鸡、道口烧鸡、绍兴醉鸡、符离集烧鸡、沟帮子熏鸡……资深老饕随随便便就能举出一大串“鸡系名菜”,其名目繁多、声名远播、地域特色鲜明,更在猪牛羊鱼等其他食材之上。

然而,若只知道大口吃肉,还算不上得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神髓。对“肉”之外其他部位的“开发”、对食材整体的充分利用,方能显出我们吃文化的博大精深。就鸡而言,譬如鸡胗,是鸡的“胃脏”,其肉质厚而紧实、嚼劲十足。以辣椒爆炒,口感香脆又兼火辣刺激,嚼在嘴里咯吱作响,十分过瘾;又如鸡心,虽然腥味略重,但口感软韧相间、久烹肉质不老,以重油盐炒,或者穿成串来烧烤,都堪称上佳;再如鸡肝,以五香料卤制,鲜香之余比猪肝、羊肝更加绵软入味。川湘等地甚至有一味“鸡杂”,将鸡胗鸡肝鸡心鸡肠等合而为一,或辣炒,或做汤,鲜美自成风味,令人难忘。

另一处关键部位则是鸡爪,这看似无甚吃头、在国外曾被当成垃圾成吨丢弃的“皮包骨”,在中国有“凤爪”之美誉,推崇可见一斑。广式茶点中有名的蒸凤爪,以鸡爪加上豆豉生抽、料酒蚝油、红椒白糖,上屉蒸到酥烂脱骨、乌中带红,皮肉入口即化,筋骨奇香绵长。川渝之地又有泡椒凤爪,鸡爪蒸熟再以泡山椒之原汤泡制,是一道爽口凉菜,劲道而有嚼劲的鸡爪吸浸了酸辣清爽的泡椒汤汁,不计吃相大口开啃,如同在口齿间引爆一枚酸辣爆弹,口感之“劲道”与口味之“爽快”互相碰撞,泼辣又有些俏皮的“风情”令人根本停不下口。

国人中深爱鸡爪者大有其人。曾去友人家吃饭,友人以炖整鸡招待。鸡汤上桌,友人不慌不忙,先捞出鸡爪一只,欣欣然啃起来。我们素知友人极嗜鸡爪,也见怪不怪。一只啃毕,友人用筷子随手捞捞,又拣出一只鸡爪。然而稍后友人再次从锅底翻出第三只鸡爪时,我们就无法淡定了:为什么炖一只整鸡会有三只鸡爪?友人见我们个个瞠目,以为是对他独占鸡爪有意见,忙说:不怕不怕,鸡爪还有!说罢翻动锅底,竟然又有鸡爪“浮出水面”。原来,友人自知一鸡两爪不够他一人大快朵颐,买菜时除了整只老母鸡,又额外买了四五只鸡爪,一起入锅炖煮。我们这才恍然大悟:难怪这鸡汤口感格外厚重,原来是熬进了六七只鸡爪的胶原蛋白。

对于吃鸡,除去“怎么做”“吃哪里”之外,“怎么吃”“谁来吃”也是颇可玩味的。一般人家少有能吃整猪全羊,但整鸡却是家宴上彰显隆重的常见菜肴,此时一只整鸡的不同部位如何分配,便成了家宴席间例行的亲情插曲。那最为肥美的鸡腿,往往都会先送到桌上最长者的碗里,旋即又被转让到最受长辈疼爱的小孙子孙女那边。小孩子们听着父母的教诲,又免不了要谦让一下,一来二去,最终还是大家开开心心地分而食之了。孩子们青睐鸡大腿和鸡胸脯上的大块肉,而老到饕客则钟情于鸡小腿上的“琵琶腿”,红润紧实,久炖不散不柴。鸡脖子上不多的肉“镶嵌”在嶙峋起伏的颈椎骨节间,吃起来尤为麻烦,但却是鸡身上最鲜美的“活肉”,须得不怕麻烦的人才能“一分辛勤一分收获”。还有鸡皮,有人弃之如敝屣,有人则深得其味。对于一个经常团圆的大家庭而言,整鸡上桌谁“承包”哪里,家庭成员之间基本都有了默契,可以各行其是、有条不紊。

我年幼时,逢年过节,家里聚餐吃整鸡,长辈们必然要将鸡脑子留给我,说可补脑,对于这“吃啥补啥”的淳朴进补观,我也不明就里地“给啥吃啥”,慢慢也就养成了“鸡脑子归我”的习惯,我母亲也因此练成了一手“嗑骨取脑”的“绝活”。或许真的是鸡脑之功,之后我考到京城读书,却因此少了和家里团聚的机会。在外漂泊时偶尔自己下厨炖鸡,取了鸡脑子来吃,却并不觉得特殊鲜美,但却品出了思乡的味道。原来,那家宴上祖辈们热热闹闹从锅里找出来的鸡头,母亲取出来用牙签小心翼翼挑到我勺里、再浸上半勺鸡汤的鸡脑子,补的不是“脑”,而是亲情,是心灵的温度。

丁酉年,争取再多和家人一起分享熨帖心灵的鸡汤吧。新春的愿望,就这么定了。

版权说明:本文章来源自网络,如果涉及到版权问题,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做删除处理。

相关文章

  • 中国儿艺2017年首部新戏《李尔王》建组 中国儿艺2017年首部新戏《李尔王》建组

    北京3月6日电  2017年2月28日上午,中国儿艺今年首部新戏《李尔王》在四楼会议室正式召开建组会,中国儿艺院长尹晓东,党委书记雷喜宁,副院长冯俐、闪增宏,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杨帆和《李尔王》全体主创、演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此次建组会。 此次创排的《李尔王》改编自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作品,依托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的经典译本,旨在将世界文化经典以具有观赏性的方式推介给少年儿童。同时,选择“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为题材,也是中国儿艺对创... [阅读]

  • 保护文化遗产:用方言传承文化DNA让地名照亮回家的路 保护文化遗产:用方言传承文化DNA让地名照亮回家的路

    “今天是我们抓住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机会!”著名文化学者、作家冯骥才曾发出呼喊。从古至今,传统文化皆以有形或无形的姿态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一笔一划皆文化,一字一句皆乡愁,一砖一瓦皆记忆。但同时,它们又在历史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中与我们渐行渐远,让人不禁担忧,“江河若断流,吾辈何以对子孙。文化若断流,吾辈何以见祖先”。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将... [阅读]

  • 国画大师石鲁第三批书画作品今天捐赠国博  国画大师石鲁第三批书画作品今天捐赠国博 

    北京2月27日电  (记者黄维)今天,已故国画大师、“长安画派”领军人物石鲁的412件书画作品,由其家属捐赠给国家博物馆。2012年8月,石鲁先生的夫人闵力生女士带领全体子女,决定分批将珍藏的先生遗作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一批捐赠的151件作品涵盖了先生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各个创作阶段的作品,2014年8月,石鲁先生家属正式将第二批作品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其中包括书画作品89件套(142件)。自此,家属已先后向国博捐赠七百余件石鲁先生作品,使国博成... [阅读]

  • 文化部将对陌陌等50家网络表演单位执法检查(附名单) 文化部将对陌陌等50家网络表演单位执法检查(附名单)

    北京2月27日电  (记者黄维)文化部今天公布网络游戏市场“双随机一公开”查处结果,36家网络游戏运营单位被依法查处。同时,部署了对网络表演的双随机执法检查。 在前期开展的网络游戏市场“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工作中,文化部部署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同步开展随机抽查,依据《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对抽中的200家网络游戏运营单位“全面体检”。 记者从文化部文化市场司获悉,北京畅游时代数码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游族信息技术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