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 环保  >> 污染防治  >> 查看详情

黄河三角洲 候鸟很想留(美丽中国・调查)

分享:

  成群结队的鹤类在湿地出现。

  候鸟密集飞起。

  珍稀的卷羽鹈鹕。
  刘月良摄

  工作人员在观测鸟类。
  赵亚杰摄

  看更多内容
  扫描二维码

  冬日的黄河口三角洲,万籁俱寂,却有一群精灵在天地之间跳跃,在芦苇之中藏匿,野趣横生。“为了不让这些精灵在冬日饿肚子,保护区特地送来了粮食。”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口管理站副站长郝迎东说。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东营黄河入海口处,总面积15.3万公顷,是中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东北亚内陆河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路线上重要的中转站。近年来,随着黄河口湿地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强,越来越多“过路”的候鸟“乐不思行”,在这里停歇、安家。

  每年到黄河三角洲越冬、栖息的鸟类达600余万只

  逢着晴天来到黄河口湿地。天空万里无云,整块的浅蓝色在空中铺展开来,越靠近头顶颜色越深,越靠近水面,泛着微红色的鱼肚白引人注目,在水天相接之处镶上了一层光环。站在这团蓝色之中,不知是天空浸透了湖水,还是湖水映蓝了天空。

  “芦苇释放的氧气含量是森林的10倍!”黄河口三角洲生态保护区讲解员介绍说。只见大片的芦苇丛包围着湖岸,历经寒冬,都被染成了淡黄色。有的深入到水中,高耸如林,有的点缀水中滩涂,成了鸟儿嬉戏的游乐场。讲解员说,“冬天为了防火,要对芦苇进行收割。”

  冷不丁地,这水中的芦苇丛能飞出上万只小野鸭,黑压压的,在低空不时变换着造型。再看看湖面,仍有些许冰,上百只东方白鹳矗立在湖边浅水中,身姿挺拔,翅膀末端的黑色羽毛高傲坚挺地抱在身子两侧。旁边还有一气儿的洁白在水天之蓝中格外耀眼,那是大天鹅在水中游弋。大雁、白鹭、卷羽鹈鹕、丹顶鹤……众多珍稀鸟类享受着这里的好生态。

  目前,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迁徙、中转、栖息的鸟类共有368种,越冬鸟类种群和数量均呈上升趋势,如大鸨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连续两年回归越冬。每年在这里越冬、繁殖、栖息的鸟类达600余万只。特别是全球数量不足3000只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东方白鹳和世界易危物种黑嘴鸥,在黄河口湿地的繁殖分别达741只和万余只。

  管制耕地用途,遗落3%―5%的粮食让鸟儿自由补食

  寒冷的季节,湿地结冰,越冬的鸟类觅食十分困难。“最开始,每到候鸟迁徙,我们就在保护区内鸟类聚集的地带进行投食,多是玉米、水稻之类,”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说,这种方式虽然操作起来简单,但是,由于范围小、时间也不好控制,投放的食物鸟儿未必吃,效果不明显还造成了浪费。

  保护区换了思路,能不能种些粮食让鸟类自由补食?

  自然保护区把黄河两岸最优良的土地预留给鸟类,实行耕地用途管制,必须种植冬小麦等粮食作物,建设鸟类补食区,将3%―5%收获遗落的粮食留给鸟儿自由补食,为迁徙候鸟类及越冬的雁鸭和鹤类提供食物和庇护,数以十万计的鸟类因此眷恋忘返。

  同时,经过长期观察,管理员们发现鸟儿补食多在晚上于开阔之地行动。为进一步分散鸟类,保护鸟类安全,黄河口管理站今年春天探索对外发包土地。“合同明确规定,我们可以自由选择种植面积5%的粮食不收,供鸟儿补食,补食面积共计200亩,效果比较明显。”郝迎东说,合同还规定,保护区内必须采用生态种植,“就是最传统的育秧插秧方式,进行严格的农管制,把危害降到最低。”

  此外,为减少人为活动对鸟类的干扰,保护区把鸟类集中区、觅食区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划为无人区,实施封闭式管理,严禁人为活动。

  建成35万亩湿地恢复区,实施鸟类栖息地改善工程

  黄河口湿地是海水动力与黄河共同作用的结果,黄河水沙资源更是湿地赖以存在的基础,每年以2万亩的生长速度向渤海延伸。然而,作为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它具有脆弱、不稳定等特点,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新生湿地极易发生退化。淡水匮乏、海水倒灌,成为黄河口湿地生态及鸟类的头号“敌人”。

  淡水盈,则湿地盛。借助黄河调水调沙的时机,保护区修筑了堤坝,向湿地引水蓄水,用淡水冲碱压盐,进行生态修复。经过10多年的努力,目前,已实现35万亩湿地恢复区,芦苇面积增加至33万亩,植被覆盖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成为中国沿海地区最大的海滩自然植被区。

  “不同的鸟对水深的喜好不一样,有的喜欢深一点,有的喜欢浅一点。”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志胜说,在为鸟类提供越冬粮食的同时,保护区进一步扩展“用户需求”思路――在保护区内实施鸟类栖息地改善工程,“人工挖掘出深浅不一的湿地,为鸟类栖息提供更舒适的场所。”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照片)


 

版权说明:本文章来源自网络,如果涉及到版权问题,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做删除处理。

相关新闻

  • 点睛・建设美丽中国 点睛・建设美丽中国

      福建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代表   打组合拳,守绿色底线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泉州是福建省两个获得“国家生态市”称号的地区之一,一直十分重视生态建设,坚决守住环保这条底线。我们抓住水环境治理这个“牛鼻子”,已连续4年在全市开展跨境流域整治。今年2月底,泉州出台了《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市河长办挂牌成立,从3月1日起全面实施。我们建立了责任到人的四级河长体系... [阅读]

  • 6万多个监测站覆盖96.5%乡镇 6万多个监测站覆盖96.5%乡镇

      本报北京3月13日电   (记者付文)中国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刘雅鸣代表介绍,今年将重点推进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刘雅鸣说,目前我国24小时之内的气象预报准确率达87%,台风路径误差保持在70公里之内,均居世界先进水平。截至目前,我国共发射15颗风云气象卫星,形成地面、高空、空间三位一体的监测网络。在地面,已建成6万多个监测站,覆盖了全国96.5%的乡镇。 [阅读]

  • “春回人间” 中国民间兴起植树热 “春回人间” 中国民间兴起植树热

      中新社北京3月13日电 (陈溯)13日,网友“kasy眯嘟”在微博上晒出几张图片,图片中的她和朋友不畏大风天,在高速公路边的一片小山丘上种下一棵樱花树。   暖风拂面、春回大地,“亲手种下一棵树”这项既环保又有纪念意义的活动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3月12日是中国的植树节,家住广州的于丽娟告诉中新社记者,她在植树节当天带着两个女儿协力种下一株小木棉,希望两个孩子与木棉一起茁壮成长。     福州仓山... [阅读]

  • 环保部:未来三天全国大气扩散条件总体有利 环保部:未来三天全国大气扩散条件总体有利

      中新网3月13日电 据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官方微博消息,未来三天(3月14-16日),除华北地区外,全国大气扩散条件总体有利,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部分地区可能出现轻至中度污染。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