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政  >> 时政专题  >> 查看详情

中国每年发生200多起城市内涝灾害 折射扩张问题

分享:
原标题:中国每年发生200多起城市内涝灾害 折射扩张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诸多大中城市频繁发生严重的城市内涝灾害,2000年以来,平均每年发生200多起不同程度的城市内涝灾害,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正常生活秩序,也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我国城市内涝频发折射的问题是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

  我国城市内涝灾害频发且严重的原因源自于自然和人为的两个方面,但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是我国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其所折射的问题主要是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

  一是“先地上,后地下”的发展模式导致城市内涝防治体系与现代化的城市发展需求不匹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异常迅猛,现代化城市快速崛起过程中,由于采取“先地上,后地下”的发展模式,造成排水系统不达标,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跟不上城市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排水管网、泄洪设施不完善,同时,由于管理不善、老化失修、管网淤塞等问题,造成整个内涝防治体系与现代化的城市发展需求是极不匹配的。

  二是伴随高速城市化进程,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和不透水面密度快速增长。城市硬化面积的急剧增加和绿地面积的减少直接导致暴雨产流量增加、汇流速度加快,从而加大了城市的内涝灾害风险。

  三是“土地财政”加速城市部分具有自然泄洪排涝功能的土地面积减少。地方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土地财政”,在城市建设用地出让过程中,越是低洼易涝的地开发商越抢着要拿到手,因为拆迁难度小,投资回收快。使城区原有的一些天然湖泊、水塘等被填平改造、沟渠被堵塞占用,原来畅通的自然排水系统被破坏,导致城市范围内自有排涝能力缺失。

  所以,我们面临的城市内涝问题比发达国家的难度要大得多。现代城市的内涝防治体系,包括源头控制、径流过程控制、排水终端控制等一整套系统,而不仅仅是排水。城市缺少现代化内涝防治体系,也不仅仅是管网建设不足,还包括蓄、滞、分、渗、调等综合性手段,以及一系列法规、政策的调整。

  国外城市也曾经历相似过程,逐步形成了“先地下、后地上”城市建设拓展模式

  实际上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经历了较长的时期,城市开发建设也是逐步摸索完善的过程。政府要规划建设一片城市新区,将地下骨干管网等基础设施放在优先地位,先行完成建设,这样开发商买地才肯出好价钱,并易于利用贷款、融资的办法筹集基础设施建设的先期投入,这就使其形成国外城市管理部门在设计规划到城市建设过程中“先地下、后地上”发展模式的基本动力机制。

  日、韩等国家也经历了城镇化十分迅猛的阶段,当时也难以避免“先地上,后地下”的发展模式,同样遭遇过城市洪涝频发的困境,其后都为防治城市水患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代价。

  根治城市内涝需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模式开发城市土地,同时积极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一是城市规划和建设阶段必须重视防洪排水。构建完整的内涝防治体系要从三个层次进行规划,一是流域规划、二是城市规划、三是社区规划,不同层次规划,解决不同的问题,因地制宜探求各自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对排水设施进行系统规划,将水利与市政规划设计相结合,从源头编制雨水控制、利用调蓄设施的规划,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对于现有的内河道和沟塘等具有蓄洪、排涝能力的区域不要随意填埋侵占,在道路设计上尽量减少地面硬化面积,多采用入渗型路面,增加绿地面积,不但美化环境,也可以增加雨水的下渗和含蓄。

  二是严格按照“先地下,后地上”模式开发城市土地。对于城市开发的新区,采用修建共同沟(供水、供气、供热、供电、供油、通讯、网络、排水)的方式,来形成骨干排水管网,要以立法的形式来推进“先地下,后地上”的开发模式,并规定不能因开发而加大固有的外排流量。

  三是加速海绵城市建设。建设海绵城市能改善人居环境,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减少城市洪涝造成的损失,使土地被有效地增值利用。实现其经济、社会、环境等利益最大化。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国际经验表明,人口城镇化率在30-60%期间是一个国家或区域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而我国的进程更为迅猛。在前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的背景下,城镇化加重水灾风险的过程还没有结束,前期的快速经济发展造成的压力还在继续加大,挑战还在继续增强。尽早遏制我国城市内涝灾害频发且严重的态势,治理好城市内涝灾害,对于我国城市化平稳发展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布局研究室)

版权说明:本文章来源自网络,如果涉及到版权问题,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做删除处理。

相关新闻

  • 全面深改三年:渐入佳境 次第开花 全面深改三年:渐入佳境 次第开花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破局者,以改革塑造时代气质。 开路者,以勇毅跨越千难万险。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三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破局开路者的姿... [阅读]

  • 赓续中山精神 习近平九提“伟大复兴” 赓续中山精神 习近平九提“伟大复兴”

    “和平!奋斗!救中国!”在生命的弥留之际,孙中山先生断断续续的轻呼,声声动人心扉,催人奋进。 “为孙中山先生梦寐以求的振兴中华而继续奋斗。”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的光辉一生,深刻阐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11月11日上午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座无虚席,肃穆庄严,一幅孙中山先生巨幅画像在主席台中央高挂着。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今天在这里隆重举行。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与中华儿女一起缅怀先贤的光辉业绩,共话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 广州黄花岗的腥风血雨... [阅读]

  • 现场:纪念长征大会总书记讲话赢得20多次鼓掌 现场:纪念长征大会总书记讲话赢得20多次鼓掌

    这无疑是今天上午召开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的高潮部分: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完重要讲话后,从发言席走回座位的路上,与会人员用经久不息的掌声,一路将总书记“送”回座位。 而根据记者观察,在这段长约一个半小时的重要讲话中,现场数次响起热烈的掌声,至少有22次之多。 “听总书记讲话是一场思想的洗礼。”在国家机关工作的王方立告诉记者,“使我重新认识和领会了长征精神,并激励我把这种长征精神... [阅读]

  •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夙兴夜寐1000天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夙兴夜寐1000天

    “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工业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978年11月,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曾语重心长地发出疾呼。这样的判断,现在听来,依然振聋发聩。 从此,中国正式开启了激荡五洲、震撼世界的伟大变革。 如今,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迈入新时代。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接力改革大业。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果敢抉择,指引改革的方向。 2013年12月30... [阅读]